在最近于上博东馆举办的“印象·派对”箱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展上,克劳德·莫奈(1840—1926)以其丰富的视觉语言与东亚美学的结合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关注。尤以莫奈的谷物垛系列为主角,展现了印象派艺术的普遍魅力及其对亚洲观众的深远影响。
著名作家兼艺术评论家约翰·厄普代克在其艺术随笔《入木三分》中,深刻探讨了印象派的多维面貌。他在一则观察中回忆起多年前在波士顿美术馆观看莫奈的《莫奈在1890年代》系列展的情景,称这些作品为“许多莫奈作品”,颇具上海方言的味道,似乎在述说一段与艺术的细腻对话。
实际上,莫奈曾经创作过超过二十五幅有关谷物垛的油画,这些位于塞纳河谷吉维尼小镇的五边形谷物垛,秉承着接收自然光线的宗旨。为了捕捉那转瞬即逝的感觉,莫奈在多变的光影和气氛下,不断调整自己的透视角度,创作出前所未有的系列画作,这在当时是极具现代性的。正如他在信中所述,他在努力追随光影的脚步,虽感沮丧却又深深沉迷于这一过程。
在十九世纪末法国陷入困境、历经涟漪的时代背景中,莫奈谷物垛系列反映出对乡村美德和“法国的甜蜜大地”的一份重申。然而,现代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,却难以体会到浓厚的农业自豪感。展览中的某幅《谷物垛》,看似平面化的色彩时而被俗艳的白雪装点。尽管莫奈的调色板中并不包含黑色,但他迎合绘画的厚重感,却不吝于在描绘雪时使用白色。
时至今日,这些谷物垛作品依旧散落在各大美术馆,得到人们的追捧。例如,波士顿博物馆的一件作品展现了日落时分动态的色彩,恰似在绘制光影的舞会,巩固了印象派的历史地位。康定斯基也曾对此称赞有加,认为这系列作品为抽象绘画的萌芽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莫奈在光与影的交织中,法则的描绘已不再依赖物体本身,而是一种涌动的表现。这便是印象派的魅力所在,艺术不再是对真实物体的再现,而是对创作过程中每一个瞬刻的记录。从这一层面来看,莫奈的艺术探索无疑为后代艺术家开启了广阔的视野与可能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